欢迎访问潍坊新月心理咨询中心官网!
咨询范围

  情绪、心结、职场类: 抑郁症、焦虑症、社交恐惧症、强迫症、自卑、自残、紧张、疑病症、脸红恐惧、余光恐惧、心脏病恐惧、艾滋病恐惧、考试紧张、失眠、神经衰弱、职场压力、工作怠倦、情绪低落、厌食暴食、老年心理、性心理等

  婚恋、情感、家庭、亲子类:婚姻危机、婚外情、出轨、夫妻关系、离婚、失恋、单亲家庭问题、婆媳关系、男人心理、女人心理、孩子学习、考试、性格、早恋、网瘾、厌学等

信息展示/Info
您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  >>  信息展示
别让孩子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
文章来源:新月心理咨询  击数:203  文章更新时间:2024/5/22  
前两天,同事谈到上初中的孩子回家脸上有点磕碰伤,她问孩子发生了什么,孩子含糊其辞,跑进房间关上了门。同事连连感叹,“青春期的孩子真是不好管!”我说,“这事情你还真得仔细问问,也许没那么简单。”



校园欺凌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为普遍。



提到欺凌,也许你会联想到新闻中的严重案件,但实际中的校园欺凌范围更加广泛,当一个孩子遭受严重的校园欺凌时,也许意味着他在过去已经被欺负过无数次,却未被家长和老师察觉,最终“小欺负”发展为严重的校园霸凌。



欺凌并不单单指被殴打、推搡等身体欺凌,还包括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。言语欺凌是指辱骂、恶意起外号等行为,关系欺凌多指被排挤或被阻止与同学交往等(张宇驰,2020)。随着网络的普及,网络欺凌逐渐成为困扰青少年的新的霸凌方式,具体表现为欺凌者采用网络等电子信息途径,反复欺负那些难以保护自己的被欺凌者,如在网络上发布针对被欺凌者的匿名谣言等(Chan & Wong, 2015)。



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(NSRC)从201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大规模年度追踪调查显示,将近一半(49.6%)的初中生遭受过言语欺凌,有37.7%的初中生遭遇过关系欺凌,19.1%的初中生遭受过身体欺凌。而网络欺凌作为校园暴力的新形式,其发生率也达到14.5%。



01
欺凌事件中,没有人是获益者。


校园欺凌对孩子们的发展影响深远。



欺凌会损害被欺凌者的身体健康,作为被欺负的一方,常会出现食欲变差、失眠、头疼、胃疼等症状,除此之外,被欺负的一方也更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,如抑郁、焦虑、人际交往能力差、厌学、吸烟、酗酒、物质滥用等。在遭遇严重的欺凌后,甚至会威胁到自身乃至他人的生命安全(张宇驰,2020)。



而作为欺凌行为的旁观者,看似毫无影响、事不关己,实则不然。研究发现,欺凌行为的旁观者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害怕与焦虑,担心自己成为受害者,产生厌学、拒学等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(张宇驰,2020)。咨询室中常常会遇到因为目击了霸凌事件而过度焦虑恐慌,不愿意上学的青少年。



看起来占了上风的霸凌者,难道真的不受负面影响吗?有不少家长甚至错误地认为,欺负别人的孩子更有出息。实际上,欺凌对欺凌者本人的伤害同样不容忽视。



首先,如果欺凌行为没有被适时地制止和处理,会让欺凌者认为暴力行为或反社会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,这无形中助长了欺凌的变本加厉,最终也许会酿成大错,用一生的代价来偿还。同时,研究发现,欺凌者容易形成不良人格(如骄横跋扈、恃强凌弱、偏执易怒等),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,难以融入群体,成年后的犯罪率显著提高(Chan & Wong, 2015)。



因而,千万不要以为霸凌者是获益的,在欺凌事件中,没有人真的会赢。



02
你的孩子,更容易成为被霸凌的对象吗?


谈到这里,我们不免开始担心,到底什么样的孩子会经历“校园欺凌”呢?我的孩子会不会成为校园欺凌的“受害者”?



此处,我们要特别注意,谈论这个话题并不是说被欺负的孩子有错,而是从客观的角度来谈,我们该如何理解孩子、教育孩子、保护孩子。



以往研究带给我们一些启示,欺凌行为的产生与个体的性格特征、社会地位、家庭环境、同伴关系等多重因素有关,也会受到不健康的社会风气和传媒环境的影响(Chan & Wong, 2015)。



研究者总结了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在性格特征、家庭环境、社会地位、同伴关系和对不良社会风气的认知方面做了对比,发现他们有如下不同:



01性格特征


欺凌者:具有攻击性、易冲动、缺乏同情心、合理化欺凌行为。



被欺凌者:消极服从、焦虑敏感、缺乏自信、没有安全感、低自尊、人际技能不足。


02社会地位


欺凌者:部分欺凌者本身处于较高的地位,企图通过欺凌来巩固这一地位。


被欺凌者:家庭经济状况不良、学业表现不佳、社会支持不足(如流动儿童、留守儿童)。


03家庭环境


欺凌者:父母教养方式多为粗暴惩罚,父母之间充满敌意和暴力,缺乏情感温暖的环境,在儿童表现出攻击性时,父母缺乏一致的教育方式。



被欺凌者:家庭通常缺乏民主气氛,父母之间地位不平等,亲子关系不良等。


04同伴交往


欺凌者:缺乏同伴交往机会、缺乏正确的行为引导和管教。



被欺凌者:没有朋友、被孤立。


05对不健康社会风气的认知


欺凌者:崇拜暴力,认同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,如男孩爱打架是“有竞争力”的表现。


被欺凌者:过于崇尚以“和”为贵的观点,处理事情的方法多为“忍耐”、“不争”。


了解这些特点,也能帮助我们评估自己孩子的情况,以及调整教育方针。



03
作为家长,可以做些什么?


01学会识别孩子是否在经历“校园欺凌”

鉴于欺凌引发的不良影响,作为家长,需要有意识地去关注孩子是否有可能正在经历“校园欺凌”,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关注:


①身体状况和情绪变化,如身体上出现不明伤痕、经常哭泣、情绪低落、易惊扰等;


②关注孩子日常行为表现,如频繁做噩梦、学习成绩明显退步、要求额外的金钱、学习和生活习惯突然改变;


③对学校及同伴的态度,如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、回避与同学有关的交流、对学校等相关话题含糊其辞等。


02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

父母不仅承担着教导和养育孩子的重要任务,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“第一责任人”,有义务维护好孩子的身心健康。为此,家长们不妨这样去做:


①为孩子营造和谐、美好的家庭氛围。这不仅包括和谐的亲子关系,也需要家长们经营好夫妻关系。家庭是一个系统,亲子关系不良会让孩子感到缺乏家庭支持,被抛弃、被孤立,更加不愿意在受到欺凌时寻求家庭的帮助;夫妻关系不和谐,不仅会带来孩子的情绪困扰,也会容易让孩子模仿父母间的不良互动行为,给孩子失败的“范例”。


②培养孩子的友善品质,树立规则和自我保护意识。引导孩子形成团结友善的同伴交往观念,培养孩子的同理心,教导他们关爱弱者、宽以待人,通过言传身教示范表达关爱他人的行为和言语;严慈相济,对不适当的行为方式及时予以制止,并施以相应的惩罚,对合理表达诉求的行为及合作、分享等良好行为,及时予以鼓励。


③多陪伴孩子,主动倾听、积极引导。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,主动倾听孩子的诉说,不压抑孩子的表达行为,创设温暖支持的沟通环境;与孩子一起讨论如何面对校园欺凌、如何避免受到伤害,学习人际沟通技巧,引导孩子学会以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。


03第一时间保护孩子

①重视预防。家长要经常与学校、教师沟通,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动态,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潜在问题,适时适当与老师沟通,共同维护孩子的身心健康。


②事后保护。家长对欺凌事件的态度和行为可以直接给到孩子坚强的支持和示范,当发现孩子遭受欺凌后,要第一时间了解事件始末,不挑事儿但也不怕事儿,积极与学校和老师形成监管合力,讨论解决方案,避免孩子再次被伤害。



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的问题需要家庭、学校、社会的共同努力,作为家长,做好自己能做的保护工作便尽到了最大的监护责任,在此也祝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远离欺凌,健康成长。

友情链接links

潍坊心理医生 潍坊心理咨询